不能读取工具条配置

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举办7·11世界人口日专题研讨会 (2024年07月11日)


7月9日下午,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指导下,由上海市人口学会、上海市计生协联合主办的7·11世界人口日“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本次会议以第35个世界人口日为契机,积极响应“倡导良好家教家风,培育新型婚育文化”的世界人口日中国区主题,共同研判人口形势、分析生育问题、探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长期应对策略。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陆韬宏、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干春晖分别致辞和讲话,市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处处长、二级巡视员樊华,市人口学会会长、华东师大教授丁金宏,市计生协专职副会长唐琼等出席,130余位在沪人口学者,市卫生健康委相关处室和委属单位负责人,各区卫生健康委分管领导以及市计生协常务理事、各区计生协秘书长参加本次会议。

陆韬宏副主任在讲话中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中央财经委第一次会议等精神,推动加快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积极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在建立完善生育政策体系、开展生育友好宣传、加强生育全程服务、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等方面卓有成效。本次研讨会聚焦“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对有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加快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积极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研讨会分为专家演讲和生育友好工作实践经验交流与探讨两个单元,市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处处长、二级巡视员樊华,上海市人口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红霞分别主持。在专家演讲单元中,樊华二级巡视员介绍并分析了近年来上海市人口出生情况、生育水平和人口出生预测等情况,建议从经济、服务、时间、文化四个维度深化和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华东师大教授吴瑞君、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周海旺、复旦大学教授任远、华东师范大学人口所教授卿石松等高校专家学者,分别以人口负增长背景下少子老龄化应对的中国方案、上海住房状况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减少社会变迁中对生育的约束和限制、新时期生育年龄模式的演变与趋势分析等为题做了研究分享。专家们围绕人口发展的热点问题,将人口理论与上海实践深度结合,为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提出新的视角和 方案。

在工作实践交流单元,市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涂晓雯分享了与市计生协合作开展的中学生性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及性教育需求相关调查成果。宝山区卫生健康委钱晓忠副主任、浦东新区卫生健康委赵兵副主任分别交流介绍了全国生育友好工作先进经验,上海益乐宝托育中心分享了普惠托育服务的实践与探索。

市计生协专职副会长唐琼主持了嘉宾点评与交流,上海社科院原常务副院长左学金研究员进行了一一点评,上海市人口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丁金宏教授对研讨会进行总结发言             

 本次研讨会凝聚了本市人口学和卫生健康领域专家共识,通过研判人口形势、分析生育问题,为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智慧与丰富经验。

 

链接:专家研讨

第一单元  专家演讲

华东师大吴瑞君教授就人口负增长背景下少子老龄化问题提出了可应对的中国方案。中国乃至东亚的生育政策不同于欧美,也不同于拉美。在人口负增长趋势下,呈现出“加速少子化”和“快速老龄化”并存的格局,体现了出生人口快速下降、生育率持续低迷,老龄化程度加深、加快,少子老龄化存在明显区域差异等特征。育龄群体结构及知识观念的变化加剧了少子化,教育和财税政策也对生育整体意愿带来了多重影响。人口负增长趋势致使中度老龄化进程叠加的社会保障运转困难加剧,少子老龄化社会的创新力不足并将长期陷入“低增长陷阱”。应借助国家行动,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思路方略下,积极实施发展高质量教育释放人口和人才红利,人才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劳动生产率,加强国际间合作,建立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等具体举措。

复旦大学任远教授探讨了如何减少社会变迁对生育的约束和限制。自201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提倡生育友好型社会及建设。生育友好的社会要求加强对生育的服务和支持,包括对“生育前”、“生育过程中”、“生育之后”的生育服务和支持以及减少对生育的限制和约束,进而缓解和解决人们“不想生”、“不敢生”和“不能生”现象。受社会化环境影响,流动人口面临着比本地人口更低的生育水平,需提高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迁居、保障流动人口稳定就业、提高稳定居住和增加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加以改善。“不能生”的困境需加强相关医疗技术研发应用和医疗服务监管。观念上的限制则应打破“恐婚恐育”和“生育焦虑”等观念,构建良好生育文化。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不仅是医疗技术问题,更包括社会体制机制、管理制度和政策完善等多元体系的建设,通过加强家庭功能、完善社会组织、发挥政府作用的全面治理机制加以建设,能够进一步实现幸福和可持续人类未来。

上海社科院周海旺研究员实证分析了上海住房状况对生育意愿的影响。从家庭住房面积、住房性质等方面介绍上海各类育龄妇女群体住房状况。以生育行为和是否生育二孩作为因变量,探究不同群体中住房面积、住房负担、住房房价和住房产权的不同。结果发现,租房而非购房还房贷成为家庭年收入低于30万的群体养育二孩和三孩的重要住房形式;但对于经济状况良好的家庭而言,全款买房无住房负担会提高生育三孩的概率,表明了生育行为和财富水平的高度相关性。基于研究结论,建议改进住房公积金支持政策,构建生育友好型住房政策体系,对家庭年收入较低的育龄妇女家庭提供租房补贴。

华东师大卿石松教授探讨了新时期生育年龄模式的演变与趋势。分别对分孩次的生育率变化趋势和年龄别(组)生育率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从年龄别曲线来看生育年龄模式的时期变化和队列变化。针对女性教育提升及教育性别差异逆转、中国非婚生育和结婚率下降的婚姻转变,生育规范提高、生育养育成本高实现生育愿望面临障碍等变化,提出了从系统、家庭、性别和群体视角为构建家庭友好政策体系,增强家庭生育养育能力提供支持和服务组合的对策建议。 

第二单元  生育友好工作实践经验交流与探讨

市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涂晓雯基于问卷调研数据分析了中学生性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及性教育需求。国家颁布系列性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国计划生育协会提出“青春健康”工作目标来共同面对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SRH)挑战。为了解市中学生的SRH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和性教育需求,为青春健康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市计生协联合涂晓雯团队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发现:中学生SRH知识水平偏低,自我保护技能不足,不能适应其性相关态度和心理行为发展的需要以及目前性教育内容和方式尚未满足不同年龄中学生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等困境,提出应落实国家政策、基于中学生SRH状况和实际需求开展性教育、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学生性教育、加强新媒体技术应用并加强监测评估效果机制的对策举措。

宝山区卫生健康委钱晓忠副主任交流介绍了全国生育友好工作先进经验。围绕优化生育政策,紧密结合本地区实际,积极探索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不断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聚焦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健全人口服务体系、努力夯实基层基础;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助推婴幼儿照护;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不断促进家庭生育养育教育;加强优生优育服务,着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化家庭保障措施,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深化宣传服务倡导,积极营造生育友好社会氛围。

浦东新区卫生健康委赵兵副主任交流介绍了全国生育友好工作先进经验。规划先行、强化组织领导保障;规范管理、健全人口服务体系;顶层设计、引领托育服务发展;专业引领、加强优生优育服务;聚焦重点、推动家庭保障措施到位;共建共享、营造生育友好氛围。

上海益乐宝托育中心分享了普惠托育服务的实践与探索。从规模和区域两大维度对益乐宝在上海承接运营的“宝宝屋”点位进行分析,并从区域规划、区角设计、人员配备、托育评估、课程服务对社区托育工作内容作全面介绍。以客户消费习惯、宝宝在园时间、社区托育选址及面积等进行深度观察和数据分析。建议托育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在普惠收费前提下,须同时做到租金普惠、物业普惠、水电普惠,保证服务质量,构建稳定、高质量的托育生态体系。

上海社科院原常务副院长左学金研究员作了点评分析,指出:中国人口问题面临着低生育率、人口老龄化、人口负增长惯性、劳动密集型产生不再具备优势等严峻且特别的挑战,可概括为人口、经济和社会等多重风险。左学金对风险应对和生育支持政策提出个人见解,认为应扩大现有范围、将生育支持政策惠及全体城乡家庭,加大对人力资本的公平有效投入,建设稳定的劳动力市场并全面提高保障水平。